齐齐哈尔市审计局数据赋能
助推基础教育审计效能提升
近日,齐齐哈尔市审计局在开展基础教育审计调查工作中,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对审计的新要求,研究大数据环境下开展审计工作的新特点、新变化。构建“总体分析、发现疑点、分散核实、系统研究”的数字化审计模式,以数据分析为基础,增强审计监督、过程控制和决策支撑能力,提升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。
做实调查了解,有的放矢。针对此次基础教育专项审计调查涉及学校数量多、覆盖面广的现状,审计人员提前谋划,通过收集政策文件、走访座谈、审阅会议记录等方式,摸清业务全貌,精准确定数据审计方向,将入学政策、学籍管理、课后服务纳入数据审计内容,对学生入学、分班、建籍建档、日常考勤、课后服务收费等各个环节展开了细致梳理,确保审计工作有的放矢,直击重点。
做细数据采集,筑牢基础。按照审计证据充分性和适当性原则收集审计数据,主要包括学生学籍、阳光分班、课后服务收费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数据资料,通过数据清洗、分类和转换等专业技术手段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,将杂乱无章的原始数据转化为条理清晰、逻辑严谨、可供深入分析的标准化数据集,为后续的挖掘分析工作筑牢坚实基础。
做深数据筛查,提升效能。对采集的20余万条数据进行深度分析,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,应用规则推理、统计等方法,结合政策依据、业务管理、收费流程等多维角度,构建数据分析模型,从多量数据中挖掘价值,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创建数据筛查模型,运用SQL语句中的聚合函数和关联分析、对比分析等方法,筛查出4类2200余条疑点数据,锁定了审计核查范围,大大提升了审计效能。
做牢疑点核实,揭示问题。深入学校班级,通过与校方管理人员、一线授课教师和学生本人等相关人员沟通取证,对疑点数据逐一进行核实,发现学生人籍分离、阳光分班后重新调整班级、应免未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课后服务费、无依据免收教师子女课后服务费等问题,揭示了学校在学生入学政策落实、学籍管理、课后服务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到位、不规范问题,为教育主管部门敲响了警钟。

-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