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开展医院药品、设备、耗材专项审计调查
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大潮中,确保药品、设备、耗材采购的合规性与效率至关重要。地区审计局秉承风险导向的原则,巧用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工作法,对地区人民医院的药品、设备、耗材采购情况进行了客观的审视和诊断,切实发挥了审计“治已病,防未病”的作用,不断夯实审计工作,助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。
以“望”字全面观察,分析重点。查阅被审计单位的账簿、凭证、会议记录、工作总结、档案等相关资料,集中核实医院药品、设备、耗材的采购制度和流程,通过收集采购合同、网上采购信息以及相关票据等数据资料,确保了对采购流程、合同规范性和备案手续完备性的全面了解。揭示被审计单位未按规定编制政府采购预算、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结余留用资金未实现激励效果、未按合同约定付款等13个问题,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。修订完善《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医院采购内控管理制度》《医用耗材及相关供应商遴选制度》《医用耗材供应目录制订办法》《医用耗材超常预警和评价制度》《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医院关于药品集中采购医保结余资金实施方案》等制度。
以“闻”字耳听八方,发现疑点。通过审前调查及进点会,细心听取单位领导、财务人员、各科室负责人、项目负责人介绍的单位基本情况、工作内容等,从被审计单位的一线工作人员到管理层对有关业务或问题的解释中“闻”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缺陷和问题,在充分运用以前年度审计、巡察等各种结果的基础上,进一步揭示那些表面不易察觉的隐性问题,为后续的审计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。
以“问”字沟通交流,消除堵点。在实施审计过程中,对发现的疑点、难点、关键问题,和当事人、经办人、审批人等刨根问底,尽可能多层次、多方位、多渠道地了解情况,弄清疑点、消除堵点。特别是在具体问题上,通过审计询问来落实清楚,观察当事人回答审计人员所问的问题时是否迟疑、讲话内容是否前后矛盾,以审计笔录的形式取得可靠的证据,从而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。
以“切”字纵深探寻,切中要点。对照法律规定、行业规章加以分析,坚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,切中问题的要害,切中要害,不仅要“切”出问题的“量”和“质”,还要“切”出问题产生的根源,从而得出审计结论,提出治疗方案,开出审计处方,提出切合实际、针对性强的审计建议,促使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。通过本次审计不仅指导地区医院对症下药,解决当前问题,更重要的是促进建立了长效的管理机制,为公立医院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并最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。
审计工作通过运用“望闻问切”工作法找出被审计对象的具体问题,通过“辨证论治、对症下药、愈后防复”等举措,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,为促进公立医院建立长效机制,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贡献审计价值。

-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